close

  首先我得說,這趟四天三夜的香港之旅真是一次美妙的體驗,不論是同行的人、看到的事物、接觸的文化等,都是全新的感受。同時為了顛覆傳統的印象,這次的遊記,先從結語寫起,希望能一口氣讓「改變」成為這次旅行的主題,當然也是因為記憶逐漸模糊的關係。 

  這趟旅程最開心的,莫過於兄弟姊妹們能結伴同行,畢竟這還是有生以來同一遭(這裡排除了小時候有長輩們陪同的時光,其實那些回憶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黃金歲月)。雖然人數沒有湊齊難免有些遺憾,不過此心同在,激情過後,依舊是屬於我們共同的感動,遺憾也就被遺忘了。

  香港與台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,那就是不協調。也許你們會想說,最大的不同是香港人特別會打扮、香港人非常冷漠、香港有交通號誌嗎、香港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比鄰而立、還有飲食文化大不相同...等,我承認這些確是香港和台灣不一樣的地方,但卻不是最大的不同點;一入大都會,不論男女,首重就是外型,香港人不見得比台灣人還會打扮,但是全球流行文化元素會在此匯集,這倒是不爭的事實,只是能否能讓流行走入社會,這才是問題癥結。冷漠倒是令人印象深刻,不過對高度商業化的城市來說,這似乎是通病,只是香港好像病得有點過頭。當然對於寸土寸金的香港來說,能多爭得一地,便是多一份生存的空間,因此道路過窄、號誌簡便、高樓林立,便成為必然的結果。而以上的爭論點,在台灣其實也隨處可見,只是因為文化的相異性,讓台灣不至於在商業化的過程中迷失自我,倒是值得欣慰之事。至於飲食方面,其實香港和台灣並無太多的差異性,為何會覺得飲食有落差,主要是名稱上的混淆。例如香港有名的魚蛋,其實就是魚丸,害我們還抱著雀躍的心情在討論,魚蛋~是魚的蛋嗎?在台灣從沒有喝過把魚的蛋煮成湯的耶,結果一端上來,當場傻眼,主角就是台灣隨處可見的小吃~魚丸湯。另外香港因為與台灣往來頻繁,所以到處可見香港的飲食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,諸如燒臘、煲湯、港式飲茶等,不見得到香港才吃得到正宗的香港美食,因此兩地在飲食上倒是已經個小三通了。

  說了一堆,到底不協調在哪裡,我想,那就是多元文化與次文化融合的不協調感。香港和台灣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個相當大的共通點,那就是位在往來東亞與東南亞的樞紐,尤其是在大航海時代後,凡是位在航運的交通要衝上,必定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,這也造就了中國清末民初時,香港與台灣的近代殖民文化史。香港先後在南京、北京等條約中割讓給英國,繼而又在二次世界大戰遭日本統治三年多,後才又回到英國手中至1997年,在長達一百五十幾年的英國統治下,香港已經幾乎成為英國的一部份,不論是語言、飲食、生活習慣等,都大受英國文化的影響,由於傳統的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極大的差異性,因此在殖民地的角色下,香港人為了要生存,便需要立即轉化兩種文化的角色,在轉化的過程中,有許多的基本元素因而失去,雖然創造出極西化的次文化,但在融合的角色與結果上,總是讓人覺得格格不入,不過我想香港人應該是沒這種感覺吧。而台灣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達50年之久,在這之前除了明、清先後統治外,文獻記載還包括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和荷蘭,都曾經是這塊土地上的統治者,這還不包括中法戰爭中,法國人試圖攻打台灣未果的歷史事件。在融合了多國文化、甚至是不同朝的統治後,台灣已經儼然發展出了獨特的次文化(有別於傳統的中華文化),而且將各國文化融合的恰到好處,多元文化隨處可見,人民的高接受度,把台灣文化化繁為簡,簡單、樸實、包容帶來了進步、安定、快樂,便是台灣與香港最大的不同處。當然這是我站在台灣的角度上來看,所得到的比較結果,並忽略了我只是到香港玩四天(精確地說只有三天)的過客。

  啊,忘了我們還曾經到過澳門,那就~放入本紀詳細描述吧,畢竟香港和澳門還是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樣的。

  隨筆不知不覺就寫成論說文了,真是符合本篇的主旨「改變」。當改變降臨美國時,希望將降臨在世界的每個角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~   楔  子 ~ 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